跳转到正文内容
浦发银行

7成受访者自认尚处温饱体现公众生存焦虑

http://www.sina.com.cn  2012年07月02日15:18  人民论坛杂志

  衣食无忧之后

  人民论坛“特别策划”组

  当前,大部分中国人都已衣食无忧,以前那种“吃不饱饭、穿不暖衣”的贫困状态一去不返了。衣食无忧之后,人们在想些什么?期待有了怎样的变化?需求有了怎样的提升?这些改变与提升对执政者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挑战?厘清这些问题,意义重大。

  沉下心来体察社会,我们可看到诸如此类的现象:

  虽然经济总量高速增长,但越来越多的人住不起、学不起、病不起;

  虽然生活水平明显提高,但“端起碗来吃肉,放下筷子骂娘”却渐成普遍心态;

  虽然政治透明度越来越高,但不满与指责充斥网络;

  ……

  有专家坦言,衣食无忧解放了人的心灵,使每个人有能力去思考生存之外的东西,因此,当前社会是人心在前面狂奔,而身体却落在了后面。如何让身体跟随心的步伐,做到心体合一、内外和谐,不仅是每个个体需要深入思考的人生命题,也是执政者深化改革、推进社会转型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。

  本期“特别策划”从衣食无忧后人的需求与期待的变化入手,探讨当前社会生态存在的不足与问题,提出了如何更好地治理社会的意见建议,并从对比的视角,介绍了西方国家在衣食无忧后的治理借鉴。专题有许多精彩观点发人深省,比如:

  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调查显示,九成受调查者认为衣食无忧后幸福感不升反降;

  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,人们的期望值普遍攀升。高期望与实际经济水平、补偿水平的落差往往是激化社会矛盾的直接原因;

  富裕的人群与饥饿的人群具有本质的区别,他们并不想毁坏社会的根基,因此,网络上的各种非理性漫骂等过激行为,不过是一种宣泄而已,执政者应高度关注,但不必过分在意;

  规范体系中核心的规范就是道德和法律。共产党要继续执政,长期执政,政府必须最大程度满足民众日益丰富的更高层次的需求;

  ……

  衣食无忧之后,仍需你我共同努力,才能让国家和民族更加繁荣昌盛、和谐幸福。

  ——人民论坛“特别策划”组

  幸福感不升反降为哪般?

 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

  调查说明:

  调查时间:2012年6月15日至6月19日,共5天

  调查样本:8641人(网友8102人;随机问卷539人)

  调查方式:在人民论坛网等多家网站推出调查问卷;联合人民论坛调研基地

  随机发放书面问卷(发出600份问卷,回收有效问卷539份)

  数据处理:网友占权重70%;随机问卷调查占权重30%

  调查结果:

  七成受调查者自认尚处温饱水平体现公众生存焦虑

  九成受调查者最大期待是“物价更低,房子更便宜,生活成本更低”

  八成受调查者认为当前最需要加强“依法行政,司法公正”

  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使绝大多数中国人摆脱了缺衣少食的状态。最基本的生存难题解决之后,公众的需求也开始从求温饱向求发展转变。这种观念和态度的变化,对中国的政治、社会、文化生态都产生了微妙的催化作用。衣食无忧后,公众的幸福感是否更强了呢?公众还有哪些新期待?政府如何转型,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新需求?围绕以上问题,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展开了专题调查。

  七成受调查者自认尚处温饱水平体现公众生存焦虑

  您认为自己丰衣足食了吗?对此问题,70.1%的受调查者的回答是“温饱”,认为自己处于丰衣足食状态的受调查者占比22.4%,认为自己处于“小康”或“富裕”状态的受调查者占比总计不足5%。

  2011年中国的GDP已突破47万亿,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,中国社科院也发布蓝皮书称,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,中国已成中上等收入国家。从客观来看,百姓“吃不饱饭、穿不暖衣”的状态已一去不返了,绝大多数公众解决了温饱问题,相当一部分人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;可从主观的感受来看,缘何大部分人自认只处于温饱水平?

  受调查者的意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:一,虽然人们收入普遍增加了,但仍需面对房价高、学费高、医疗费用高等难题,买一套房、供养一个上大学的子女、或是遭遇一场大病就足以让一个殷实的家庭变得窘迫,因此许多人缺乏安全感、存在生存焦虑。七成受调查者认为自己在温饱线,正是这一心理的反映。二,虽然生活水平都上升了,但与巨富阶层相比,多数人还是会有被“剥夺”的感觉。有受访者坦言,富豪们一个包、一条领带都动辄几万元,普通百姓一个月几千元的工资自然只能是“温饱”以下。三,许多受调查者认为,我们正处于物欲膨胀的阶段,消费主义盛行,对于物质需求不少人仍有一种饥饿心理,几乎是本能地对个人的经济现状不满意。

  有专家指出,当一个人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,他的需求很简单,也容易满足。但是,当一个人解决了温饱问题,不再满足于吃饭穿衣这些单纯的需求时,不满足感要强烈得多。公众对于自身仍处“温饱”的感叹,在一定程度上是公众更高期待的体现。

  衣食无忧,公众幸福感不升反降

  当问及“衣食无忧后,您是否感到更幸福了”,有90.4%的受调查者选择了“不是,仍面临住房、工作等诸多烦恼,幸福感下降”,仅有3.5%的受调查者认为,“是,知足常乐”。

  为什么当前物质条件的改善没有带来公众幸福指数的增加?有受访者提到,现在食品安全让我们只能闭着眼吃饭,空气污染损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,工作压力让我们无暇休息,攀升的物价让百姓的“钱袋子”不断缩水,高房价让“蜗居”百姓越来越多……自然是幸福不起来了。看来,衣食无忧或者是生活富足,与幸福感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。衣食无忧并不必然带来公众幸福感的增强。幸福感低与当前公众烦心事多有关。那么,当前影响公众幸福感的有哪些因素呢?

  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,食品安全、高房价、环境污染、贫富分化、道德缺失、工作压力、缺乏安全感、炫富风气等因素是影响公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。公众的忧心之处,正是公众的期待之处。

  在被问及 “丰衣足食后,您最大的期待是”时,90.2%的受调查者选择了“物价更低,房子更便宜,生活成本更低”,88.6%的受调查者选择“食品不再出问题,吃得更放心” ,76.1%的受调查者选择“解决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失业等民生问题”;接下来依次是“气定神闲的社会秩序,人与人相互关爱”(32.7%),“良好的利益表达机制,参政议政的权利”(31.5%),“丰富的精神生活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(21.0%),“生活品质更高,有更多的娱乐和自由”(20.3%)。

  “物价更低,房子更便宜,生活成本更低”、“食品不再出问题,吃得更放心”、“解决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失业等民生问题”三项位居前列,说明公众最为期待政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,切实解决物价、房价、食品安全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失业等民生问题。从得票率的分布,还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前公众明晰的思维逻辑,他们期待执政者首先解决社保、住房、物价、食品安全这些眼前令人困扰的问题,然后再逐步构建良好社会、政治、文化秩序。

  民生问题无小事。它既是浅显直白的,又是复杂深刻的。它不仅仅是衣食住行,还包括百姓的健康和就业、百姓各项权利的保护。正因为如此,改善民生,政府任重道远。既要大力促进就业,增加居民收入,又要继续偿还在住房、教育、社保和医疗等方面的“欠账”。 所以改善民生,发展“民生经济”,不仅需要远见卓识,需要加快改革、突破利益藩篱的决心和勇气,还需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一以贯之。那么,百姓衣食无忧之后,政府应如何转型,以适应百姓新需求呢?

  公众认为政府当前最需要加强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

  “您认为政府当前最需要在哪方面加强作为?”“依法行政,司法公正”,“廉洁、高效,推行渐进的政治体制改革”分别以89.5%、88.1%的得票率位居前两位,而“谋求更有利的国际地位”、“发展经济,再接再厉,保持高速增长,创造GDP奇迹”却分别以11.7%、7.7%的得票率排在后两位。

  从中可捕捉到一个明确的信号,即温饱之后,大多数公众更希望执政者能够完成转型,转变以GDP为中心、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旧思路,在依法行政、司法公平、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倾注更多的精力,致力于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,并进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。

  专家们认为,丰衣足食之后,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都与政府转型滞后直接相关。一位受调查者在接受采访时称,在我国当前阶段,公众在衣食无忧、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主要有三方面诉求:更好的居住条件、更公平的社会环境和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。政府转型是时候了。政府应当由领导经济建设的政府转为社会治理的政府,从管理者转为服务者,依法行政、科学发展,与民众进行良性互动,调动民众的力量和活力,获得民众的利益认同和公平认同,建立责任政府,和民众共同解决当前的重大问题,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。

  相关组稿:

  温饱后公众诉求“升级”趋向

  心态失衡下的当前社会生态

  中国社会结构变动趋势应对

  多重变量撬动道德秩序

  学者谈权力配置改革称应消除官本位特权思想

  西方摆脱衣食困扰后的社会骚动

  丰衣足食后的执政新挑战

  警惕互害型文化蔓延

分享到:

 

更多关于 温饱 公众 生存  的新闻

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┊Copyright © 1996-2012 SINA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